一款笔记本电脑究竟能触动用户的多少处感官?一年前,当华硕笔记本提出“感触品质生活”的创新设计思路,并细细剖析使用者的综合感受时,大概很多人会马上在视觉、触觉、听觉中选择答案,而嗅觉这一看起来与笔记本应用毫无瓜葛的感触,却已在充满灵性和智慧的酝酿后随华硕F6 Summer Party香味炫彩系列生动而具体的呈现。
赞叹?惊喜?相信用户看到华硕F6它的反应不仅仅止于鼻子的惊叹。华硕将嗅觉时尚引入电子产品的突破创举,也受到了著名时尚品牌的高度认可,在华硕该系列笔记本的发布会上,著名时尚品牌纪梵希也到场助阵,与华硕共同开启了芬芳四溢的笔记本新风尚。纪梵希认为,那些热爱创意生活,骨子里又迷恋优雅的用户,完全可以借助这股笔记本香风,品出生活的新味道。
用鼻子怀抱自然
很多人说,气味可以给人以丰富的联想,一个人,一件事,或一处地方。与一款外壳中植入了多种香料的笔记本为伴,鼻子自然也会带你和不同的时空心灵交互。
Hawaii Red——火样热烈的粉红版F6,放任我们与花果恋爱。仿佛是天生的默契,娇艳粉嫩的花果千百年来都对女人们具备强大亲和力。在华硕推出的粉版F6身上,不但把捕捉到的甜美香调牢牢锁住,还在粉色背景上妙笔勾画出婀娜花盏,无疑再度让亚洲女人最爱的香甜花果风,以更温柔的方式吹入今夏。
Vital Green——宁谧悠然的绿色版F6,教习我们与森林交心。每天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梭,乡野童年里挺拔的大树和满坡的碧草都渐行渐远。汲取植物精华的华硕绿版F6,透过每一条青翠欲滴的藤蔓,蜿蜒出温柔绵长的田园气息。芬多精清新的香味干净而清爽,,带来晨曦时刻般焕然一新的感受。一缕缕渗入心田,细细安抚都市中的浮躁。华硕F6让你在绿色的祥和中舒展心情,享受恬淡的快乐。
Surfing Blue——清凉沁心的蓝色版F6,引导我们与碧海嬉戏。炎炎夏日,没有什么比亲近湛蓝的大海、灼热的沙滩更让人神清气爽。这个夏天,即使没有机会在汹涌的浪花中释放激情,看着华硕F6带来的那片泛着阳光气息的的碧波,呼吸着海洋潮湿而明朗的味道,也已经足够让你享受一个大海清爽的拥抱。
Extreme Black——恣意随性的黑色版F6,解放我们与率性击掌。不妥协,不伪装,让心底涌动的激情与梦想尽情伸展——你的心会开出一朵怎样的花?在F6纯黑的底色下,跃动出奔放的生命力,像是酝酿已久而迸发出的激情。涂鸦帽、宽T恤、白球鞋,最简单的装扮组合出年轻族群最热衷的时尚,热烈张扬却真实自在。男人的性感与阳刚,从华硕黑版F6混合白麝香的木质调中漫溢而出,如同自信随和的态度与毫不做作的率性优雅,轻淡悠长,引人探寻。
从嗅觉直入心灵
如果不是华硕的创新尝试,很多人根本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本本也能散发出香味。这不得不让我们好奇:对于连消费者自身都难以意识到的潜在需求,华硕又是如何发现,并成功将创想变成实物的呢?
早在2006年,华硕就明确提出“心·感·动”的设计主旨,倡导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感受出发,更多挖掘出潜藏于感性层面的需求。诸如全球首款皮革本S6、跑车本VX系列,都是此间的佳作。2007年,随着更加细化的“感触品质生活”主题出炉,华硕笔记本也在视觉、触觉、听觉及综合感受等多个角度重重突破,为用户带来焕然一新的应用体验。
接下来,嗅觉,则成了华硕需要突破的最后一道用户感官防线。
站在人的记忆感官分类角度上看,唯有嗅觉和味觉两种是常人都具备的记忆,绝大部分人在接触到某种熟悉的味道或气味,都可能唤醒某段记忆。诚然,除了食物之外,别的产品很难与味觉产生联系,也就是说,在笔记本电脑应用中,嗅觉完全可以称为直达用户心灵的最短路径,其敏感度大大超越了视觉、听觉和触觉。所以华硕费尽心思在笔记本外壳中植入多种香料,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应用添加动作,这场笔记本嗅觉新风尚背后,蕴藏着足令每个普通消费者感动的创新人本理念。如果把华硕F6V作为一款笔记本个性化发展的范本来解读,我们得到的最大启示就在于,笔记本产品在提供功能性应用的同时,完全还可以从更多角度来满足用户的情感性需求。
当然,自有闻香与品香之道的纪梵希,也早已深谙突破用户感官防线的法门。纪梵希一直是优雅的代名词,从首款香水邀奥黛丽赫本代言开始,至今已积淀了半个世纪的制香底蕴。在纪梵希著名的4G品牌精神中,“愉悦”被摆在了重要位置,每一种芳香调制的初衷,都应该是给人以愉悦的心境。如今看着华硕F6炫彩香味系列的四色风景,闻着它们体内散发出的淡淡馨香,同样也将体会到笔记本最新风尚给予我们的愉悦感受。
曾经华硕设计师在诠释“心·感·动”设计理念时,有这样几句话:“透过身躯感受到自然的共鸣,透过手感觉物品传递的温度,透过专注的视线雕琢产品深度。”今天借由F6香水机的问世,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:透过鼻子让愉悦直达心灵。这个夏天,有甜美炫烂的粉,有清新舒缓的绿,有泌凉爽朗的蓝,有写意自由的黑,我们不妨暂时卸下生活中背上的包袱,同华硕F6V共赴一场奇妙而温馨的芳香之旅。
(新闻稿 2008-07-28)